但是在我现在所处的现代化大型超市,不能像这样赊账。
机会成本、边际分析等经济学中标准的理论也是如此。但是,要谨慎的运用这些理论,自己知道明天的世界在多大程度不同于今天的世界。
假如过程是各态历经(ergotic)的,认识就会收敛到真实世界。私有产权的确立维护了英国的圈地运动,促进了美国机械化农场的规模经营,然而城市化吸收不了农村进城的过剩劳力,又形成西方和拉美大城市中的贫民窟,引发难解的种族问题和社会动乱,外加生态多样性的破坏造成的生态危机,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他从马克思理论中得到关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辩证历史观,关于产权和技术革命的作用等问题的观点,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却找不到现成的指南。接受方只有接受和拒绝两个选择。陈平:Hurwicz(赫维茨,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家)有过一个证明,说科斯定理有效的集合测度为零(即有效经济空间的体量为零,换言之,就是经济乌托邦。
必须清楚,未来的世界会非常不同,我们面临如何应对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而我们从历史的经验中不可能找到绝对的指南。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十几年,今天读起来仍然栩栩如生,犹如诺斯就在我们面前。这一观点继承和发扬了他的老师格雷厄姆的观点。
2009年,笔者刚刚回国不久,就在中国平安股价为每股30元的时候入手,并且,一直持有到现在。并购方应该充分尊重被购企业已有的品牌价值,在保持品牌精神不变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对于传统行业、重资产经营型企业,短期持有。他的这种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态度,促使他成为一个纯粹的人[2]。
为人一世,要想得到别人的回报,必先想到自己做出什么样的付出。他从小就极具投资意识,对于股票和数字有着浓厚的兴趣。
巴菲特认为保险公司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成员。1947年至1951年,巴菲特先后进入宾夕法尼亚沃顿商学院、内布拉斯加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并在1950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时,遇上了影响他一生投资生涯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和戴维·多德,并在老师们的影响下,成为价值投资理论的坚定追随者和杰出实践者[1]。而后一直坚称不会卖掉中国石油股票的巴菲特突然从2007 年7 月26 日开始,多次减持其持有的中国石油H 股股票,直至2008年10 月中旬全部清仓。但是,他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
这个世界上,几乎90%的以上的人都只看到眼前利益,却不会憧憬未来的风景,殊不知,巴菲特熬过了多年的清苦才终究累积到今日的成就。反观中国投资人,普遍喜欢跟风,在选择企业时随大流,认为哪家要涨价跟哪家,大家都投我也跟投。后来,在更多地了解巴菲特之后,笔者才发现他并不是大众眼中顶礼膜拜的神,更不单单是一个股票交易员,而是一个值得终身学习与敬重的人。年均收益率达到40.89%,按实际出资额计算,投资总收益率高达613%。
他拥有内部计分卡,从来都按自己内心做事标准和原则行动,他似乎是为独立而生[3]。主要包括香港航煤供应财团、津京石油管线、天津国际石油储运有限公司、新加坡环球能源、阿联酋石油储备中心、华南蓝天航油有限公司、茂名水东油库等相关项目。
然而,互联网领域投资与传统企业的投资有着不一样的做法,有着比较大的差别。深入了解巴菲特的人生经历后才知道,他小时候送过报纸,买卖过土地,做过弹子球机的生意。
但对于投资决定而言,我不认为后见之明有用。其实,巴菲特除了一开始就受其恩师的影响而自始至终地坚持价值投资理念外,他的商业模式也是不断摸索与完善的。我从两个主要方面说明巴菲特的公司治理理念: (1)崇尚董事会制度、去中心化结构管理 根据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官网的披露,公司在选择董事时,寻求那些十分正直、有商业头脑、以所有者为向导、并且真正对公司感兴趣的人。二、人物简介 1、生平 沃伦·巴菲特生于1930年8月30日,被尊称为奥马哈的先知、奥马哈的圣贤和股神。公司从事易于其理解的业务。巴菲特也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常胜将军,他也曾遭遇多次重大投资失败,他在第50次股东年会上举例说,他用股票收购过的一家英国公司,就曾损失了60亿美元。
公司主管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看到公司出现不好的行为时,尽可能地让大家注意。1957年,他还只是为几个亲戚朋友打理区区30万美元。
而对于消费品行业的投资,则是从喜诗糖果公司开始。威廉·桑代克在《局外人:八个非传统的CEO和他们的成功理性蓝图》中指出:巴菲特发展了一种世界观,它的核心在于建立与优秀的人与企业的长期联系,避免不必要的频繁换手,以免打断复利增长的节奏,这对于价值创造至关重要。
巴菲特曾对笔者说,他也不想别人把他视为神,他希望他的精神能得以传承,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关于董事长和CEO的关系,巴菲特认为董事会需要保证自身的客观性和公平性,并在CEO缺席的情况下对其工作业绩进行考评,他甚至认为这是当今公司治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10]。
巴菲特所寻找的一直是他的老师(格雷厄姆)所称的‘内在价值不会削减的投资真谛。买入股票价格的安全边际是投资成功的基石。大多数的时间过着简朴低调的生活,他形容自己的生活原则是简单老式。与普通投资者只注重概念、板块、市赢率的投资方式不同,他总是青睐那些经营稳健、讲究诚信、分红回报高并且是具有较好行业前景的企业,以此最大限度地避免股价波动,确保投资的保值和增值。
三、巴菲特的宏观智慧 1、简单、低调的生活 巴菲特是个相当谦虚的人,他的生活极其简单,对于任何物质的东西,他都不是很感兴趣。如果被并购企业的市场地位具有绝对优势,那么,并购方应当继续保持其独立发展和运作的格局,要在营销、品牌运作方面采取相对独立的模式,并且,补充新的资源,使企业价值稳中有升,切忌将被并购的强势品牌纳入自身企业运作系统中,混淆品牌定位,甚至产生冲突,稀释了强势品牌的价值。
我们在第一步选对行业投资的基础上,要敢于持守,学会持守,因为互联网企业不像传统企业几年之内就可能盈利,几年之内可能做大规模,需要熬过一段时间。2、不断学习,保持热情而积极的态度 巴菲特有一颗不老的心,他始终在不断地汲取新鲜知识。
近年来,互联网领域的投资风生水起,而对于互联网来说,投资也是关乎其成长与发展或者生死的一个重要的桥梁,如果没有孙正义两笔巨额的投资,马云不会取得今天巨大的成就。我亲自参观过巴菲特位于奥马哈小镇的别墅,发现巴菲特的住宅很普通。
最后却是最重要的是,我体会到,创业也好为人也罢,我们都要耐得住寂寞、孤独与冷落。他曾经很长时间把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当作一家纺织厂来经营,只是在经营过程中发现了机会才逐步发展成现在的投资控股集团。事实上,伟大的企业都是经得住时间考验而慢慢熬出来的,只靠挣快钱是无法持久发展的。管理者个人的努力,对一个保险公司的业绩表现有着巨大的影响。
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的核心,就是六个基本原则:竞争优势原则、内在价值原则、市场先生原则、安全边际原则、集中投资原则、长期持有原则。2、兼并与收购 在巴菲特看来,公司并购的动机十分简单,就是为了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而不是盲目地扩张管理范围,或是使账面数字看上去令人愉悦。
3、公司治理 研究巴菲特的公司治理理念,有利于投资人选择优质企业及其投后管理。12岁时,他购买了人生中第一支股票,在该股票经历大幅下跌后开始回升的过程中,巴菲特卖出该股票,并获得5美元的收益,但此后该股票一路持续上涨。
这背后的益处在于,可以让巴菲特集中100%的精力,专注于资本配置的工作,这正是他天才所在之处,也因此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组织结构比单一公司结构更有力。大概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他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投资体系[4]。